AI的崛起為傳統藝術帶來了挑戰與機遇。AI繪畫雖能模仿技法,卻揭示不出藝術真正的核心價值——不可復製的人文創造力。就像攝影催生印象派革新,AI正推動藝術創作回歸本質的思考。
傳統藝術的競爭力,來自獨特的情感深度與創作邏輯。AI依賴人類指令生成內容,雖然色彩豐富,活靈活現,卻彰顯不出藝術家的主體地位。以水墨畫為例,宣紙與筆墨碰撞產生的獨特肌理,是創作者心境與情感的即時外化,飽含對生命的感悟,其背後是深厚的人文積澱。這般藝術內核,AI難以企及。藝術可不只是視覺呈現,更是一個時代精神的具象化表達。
技術革新正重塑藝術生態,在守正與創新間達成奇妙平衡。設計師借Midjourney 釋放創意,敦煌壁畫借數字復原重煥生機,XR技術讓文物在虛擬空間新生。這證明,技術非但未消解傳統價值,還構建起「數字孿生+實體原作」的雙重價值體系。在我看來,未來藝術會走向人機協同共生,AI負責基礎設計,數字技術助力商業藝術轉型,頂尖創作因技術沖擊愈發珍貴。算法生成山水缺「外師造化」的心源,機械臂復製《向日葵》難傳梵高精神,歷史表明,技術革命是藝術蛻變的契機,數字浪潮過後,承載人性光輝的文化創造才是永恒。
當AI被人類過度壓榨提高算量,以主仆關系服務於各個領域時,藝術家邵帆以他特有的方式形成了當代藝術領域的首個:人(智能人工)機(人工智能)對話,他的作品給人工智能畫的肖像系列,在他的筆下,以人類平行視角具象「AI」,AI的形象不再冰冷機械,無影無形,而是幽默與隱喻並存。作畫時,他仿佛與AI腦波同頻,精準捕捉其微妙情緒。不僅如此,他在deep seek上線之前的一幅AI肖像,還勾勒出AI與人類似曾相似的器官形態,挖掘出二者在中國書法核心——心性上的共通之處,借畫筆展現人機之間跨越界限的深度聯結。在數學浪潮的當下,邵帆親切的為AI書寫出細胞,友好地附予它人類的溫度。